双相不锈钢管发展史
与具有相同耐腐蚀性的奥氏体不锈钢牌号相比,双相不锈钢中镍、钼含量较低。因为合金元素含量低,双相不锈钢在价格上可能有优势,尤其是在合金附加费较高时。此外,由于双相不锈钢较高的屈服强度,其断面尺寸常常可减薄。与采用奥氏体不锈钢的方案相比,采用双相不锈钢可显著地降低成本,减轻重量。双相不锈钢已有80多年的历史。早期的牌号是铬、镍和钼的合金。1930年在瑞典生产出第一批锻轧双相不锈钢并用于亚硫酸盐造纸工业,开发这些牌号是为了减少早期高碳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问题。1930年芬兰生产出双相不锈钢铸件。1936年Uranus 50 的前身在法国获得专利。二战后,AISI 329型不锈钢成为成熟的牌号并广泛用于硝酸装置的热交换器管道。3RE60是第一代专为提高耐氯化物应力腐蚀断裂(SCC)性能而研制的第一代双相不锈钢牌号之一。后来,锻轧和铸造双相不锈钢牌号均用于各种加工工业的应用,包括容器、热交换器和泵。
第一代双相不锈钢有良好的性能表现,但在焊接状态下有局限性。焊缝的热影响区(HAZ)由于铁素体过多而韧性低,并且耐腐蚀性能明显低于母材。这些局限性使第一代双相不锈钢的应用,仅限于非焊接状态下的一些特定应用。1968年不锈钢精炼和氩氧脱碳(AOD)工艺的发明,使一系列新不锈钢钢种的产生成为可能。AOD所带来的诸多进步之一便是氮作为合金元素的刻意添加。双相不锈钢添加氮可以使焊接状态下HAZ的韧性和耐蚀性接近于母材的性能。随着奥氏体稳定性的提高,氮还降低了有害金属间相的形成速率。
含氮的双相不锈钢被称为第二代双相不锈钢。这一新的商品化进展始于70年代后期,正好与北海海上油气田的开发及市场对具有优异耐氯离子腐蚀性能、良好的加工性能和高强度的不锈钢需求相吻合。2205成为第二代双相不锈钢的主要牌号并广泛用于海上石油平台集气管线和处理设施。由于这种钢的强度高,因此壁厚可减薄,从而可以减轻平台的重量,因此这种不锈钢的应用有很大的吸引力。
双相不锈钢包含一系列耐腐蚀特性各不相同的牌号,其耐腐蚀性能取决于它们的合金成分。本文根据耐腐蚀性,将现代双相不锈钢分为五类:
1. 不刻意添加钼的经济型双相不锈钢,如2304;
2. 含钼的经济型双相不锈钢,如S32003;
3. Cr含量约22%、Mo含量3%的标准双相不锈钢,如2205,是主要的牌号,约占双相不锈钢用量的60%;
4. Cr含量约为25%、Mo含量为3%的超级双相不锈钢,PREN值40~45,如2507;
5. 特超级双相不锈钢,Cr和Mo含量高于超级双相不锈钢,PREN值大于45,如S32707